logo01 logo02

智能制造与装备太阳成集团简介

发布时间:2025-05-15 13:08



智能制造学院以服务国家战略为根本遵循,以服务粤港澳大湾区为基本面向,与区域产业、行业、企业和职业深度融合,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学业、就业、创业的高质量的育人和服务体系。聚焦粤港澳大湾区战略性支柱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在产业链上、需求链上建专业;聚焦粤港澳大湾区智能制造企业技术技能和知识更新提升需求,为企业提供点餐式的职业培训服务;聚焦粤港澳大湾区技术创新和产线数字化升级改造,校企同位协同培养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聚焦职业教育国际化办学,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精准培养智能制造技术工匠,探索并实践“与粤港澳大湾区经济互动、与产业行业企业共赢”的职业本科教育新路径。

广轻智造,育π型人才。职业本科教育核心定位在培养“介于学术型人才与技能型人才之间的中间层”,即“技术工程师”“工艺设计师”“技术经理人”等岗位群体。实现从“技能执行者”到“技术创新者”的角色重构 。文化育人与实践育人融合创新,以“党建文化铸魂、思政文化塑行、传统文化明德、专业文化强能、企业文化匠心和创新文化活源”六个文化为抓手,擦亮以“思想有境界、谈吐有内涵、专业有特长、手上有绝活”为内涵的“风雅智造人”育人品牌。

学院构建π型(314)人才培养范式:实施“三维融合”育人机制(产业需求对接+理论教育+实践训练),确立“一核定位”育人目标(培养高端技术技能人才),打造“四维赋能”能力矩阵(研发设计能力、工艺操作能力、协调沟通与生产管理能力、科技成果转化能力),致力于为智能制造与装备领域输送具备复合型的高端技术技能π型人才。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坚持立德树人、产教融合,创新“双境培养、双师领航、双证融通、双文育人”机械电子工程技术专业群人才培养模式,即:学校环境和企业生产环境融合培养;企业导师和学校导师共同育人;毕业证书和岗位能力评测证书双维评价;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融合育人,培养能够在工业母机设计、制造、操作、维护等领域解决较复杂问题的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搭建“广轻智教”、“广轻智训”、“广轻智培”和“广轻智创”四个职教平台,打造“广轻智教”、“广轻智训”、“广轻智培”和“广轻智创”四个广轻智造职教品牌,深入实施岗位能力评测证书制度。逐步形成可输出的引领职教改革的广轻智造职教模式。培养服务于智能制造全产业链的设计、制造、安装、调试、运行、管理、改造和服务等岗位“精制造、善设计、能研发、懂管理”的,具有国际视野、新技术素养叠加的,当地离不开、业内都认同、国际可交流的技术工匠。产教深度融合,校企鱼水情深,双主体联合培养“专业有特长,就业有优势,创业有能力,提高有基础,发展有空间”的优质毕业生。毕业生就业质量高,就业率连续保持在99%以上。

智能制造学院定位在智能制造生态环境下,走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的办学新路,育训结合、长短结合、内外结合,面向在校学生和全体社会成员开展职业培训;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主动探索中国特色学徒制,奋力增强职业技术教育适应性,强力推进三个高地建设:

支撑粤港澳大湾区现代轻工智造新质生产力高质量发展的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高地

引领粤港澳大湾区现代轻工高端装备数智升级的工业母机产业创新技术应用和产业关键技术成果转化高地

服务粤港澳大湾区工业母机生态链企业“走出去”“岭南工匠”国际职教品牌输出高地

精心配置专业,坚持立德树人,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赋能技能中国建设。设置智能制造专业群、智能控制专业群及工业机器人专业协同教学中心。下设专业有:

本科专业1个:机械电子工程技术、机械电子工程技术(自动化方向)、机械电子工程技术(机器人方向)。

专科专业5个:机械设计与制造、电气自动化、机电一体化技术、机械制造及自动化、工业机器人技术。

概括起来总结为九个字:设计、控制、制造、智能化。

学院师资力量雄厚,现有教授(含教授级高级工程师)6名、副教授(含高级工程师)24名,博士14名,“双师型”教师占90%。广东省特支计划教学名师1名,省级教学名师2名,南粤优秀教师1名,全国轻工技术能手1名,南粤技术能手1名,省级技术能手6名,省级优秀教学团队1个、创新团队2个。

学院建设国家级精品课程1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1门(出版配套教材,并获2014年轻工业优秀教材二等奖),获省级精品课程3门、教育部自动化类专业教指委精品课程1门,是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国家级教学资源库建设的主要成员。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群获省级高水平专业群立项建设。完成省级各类教改课题15项,校级教改课题100余项。在全国及全省各类刊物发表论文300余篇,其中三大检索40多篇,中文核心100余篇;发明专利80余件,实用新型90余件;软件著作权20余件;主编、参编各类教材80部,出版“十三五、十四五”国家级规划教材10本。承接省级科技基金项目18项、科技攻关项目和各种横向课题50余项,完成成果转化3项,产生经济效益超3亿元。智能制造学院开展多层次多模式办学,搭建中、高、本衔接的人才培养的立交桥,积极探索国际化合作办学,与德国工商协会合作成立中德班,探索德国职业教育教学模式本土化落地教学实践;与轻工龙头企业达意隆公司保持长期合作,开展学徒制培养模式;与五百强企业玖龙环球(中国)投资集团有限公司签署合作办学协议,连续10年定制培养企业急需技能人才500余名。

近五年,学院学生共获得全国职业院校技能竞赛奖项10项、其中一等奖3项,二等奖6项,三等奖1项;职业院校技能竞赛省级获奖100余项。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国家级金奖1项、省级金奖2项、省级银奖1项;挑战杯大赛国家级金奖1项、银奖1项、黑科技专项赛“卫星”级作品1项,省级金奖1项、银奖1项、省级三等奖1项。

学院依托学校“智联智造产科教联合中心”,校外以华中数控“机器人与智能制造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为核心,链接多家智能制造企业、科研院所;“智能制造实训基地”集成了先进制造、工业机器人、智能装备等实训基地和实训室40个,占地面积约8000㎡,价值8000余万元。其中,国家级生产性实训基地1个,国家级教师培养培训基地1个,省级实训基地4个,省级工程中心1个,省级技能大师工作室1个、省级科研平台1个、市级工程中心1个、市级中试平台2个、产业学院2个。与200多家企业开展校企合作,建成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学基地2个,建立大学生校外实践教学基地100多个。